2019领导参阅第3期
来源:太湖书院   日期:2019-05-30   浏览:3020

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实干

——从深圳实践看苏州加快创新发展

 

当前,苏州的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、创新发展的关键节点。苏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强调,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,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时代最前列。吹响了苏州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实干的号角。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,“创新发展”是“关键词”,是苏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抓手。

近年来,在宏观环境趋紧的形势下,深圳经济始终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,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是,紧紧把握了增强创新能力这一关键环节,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主导战略,以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,以创新提升产业发展层次,以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,创新驱动已成为深圳经济稳中求进的新动力和主引擎。

深圳实践对于苏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、启示意义。

首先,必须牢固确立“抓创新就是抓发展”的理念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,抓创新就是抓发展,谋创新就是谋未来。深圳的成功之处就在于,发展与创新不是“两张皮”,而是把创新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,从未来发展高度来推进创新,从构筑创新驱动引擎高度来解决发展的根本问题。我们往往在认识上会进入一个误区,把发展或者经济增长看作“眼前问题”,而把创新视为“长远问题”,这是十分有害的。深圳实践告诉我们,发展,决不是求一时之增长;创新,也不能就创新论创新。创新型项目的落地,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具有“乘数效应”,不仅促进了当前经济增长,更构筑起决定长远发展的引擎;不仅带来了资金、技术,更从根本上带动了产业结构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。近年来苏州经济稳中有进,科技支撑、创新引领作用正在增强,这一方面说明苏州创新发展有所成效,但更要看到创新能力偏弱等矛盾问题亟待解决。我们决不能因为“稳增长”而放松抓创新,必须始终保持定力,坚定不移、久久为功抓创新,加快构筑起苏州创新发展的新优势,从而促进苏州经济的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。

其次,必须加快构筑创新型人才高地。实现创新发展,其中十分重要的是要形成创新型人才高地。深圳近年来紧紧抓住政策创新与服务配套,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加快集聚,每一家成功企业后面就有一位创新家或一支创新团队,一批创新企业撬动了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、发展。对照苏州,近年来出台了一批集聚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,人才的集聚效应明显,但总体上还是存在诸如高层次人才“有高原、少高峰”、真正顶尖的一流人才不足,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的规模效应不够明显、创新产品的产业化率不够高等矛盾问题。我们必须看到,在当前各种优惠政策效应递减情况下,加快营造具有差别化竞争优势的创新环境十分紧迫,必须加快构建起低成本、便利化、全要素、开放式的创新空间,提供具有吸引力、竞争力的配套服务,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赛场的“竞技者”。苏州中小企业众多是一大特点,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出台举措,以市场化机制、政策性扶持、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,对有发展前景的创新项目,要扶上马、送一程,使之尽快成长壮大。创新项目的研发往往是一个较长过程,我们既不能急功近利、急于求成,必须有一定的“耐心”,也不能等到全部成果出来再实行激励。在高端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,必须进一步创新办法,注重“过程激励”与“结果激励”的统筹协同,切实加大分阶段目标奖励、股权激励的力度,从而留住人才、留住项目、留住企业。

第三,必须协同、有效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。加强创新发展,应该强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,但并不等于政府部门的作用可有可无。深圳实践表明,决不能一讲“企业是市场主体”,政府就可以“撒手不管”,关键是政府要解决好“如何为”的问题,要通过制度创新,形成“市场之手”积极引导、“政府之手”强力推进,“市场”与“政府”两手协同、互动的格局。在当前强调构建“亲”“清”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下,我们尤其要防止政府部门的“懒政”和“不作为”,在服务企业、创新发展中找准切入点、把握关节点,既不要“越位”“错位”,更不能“缺位”。我们必须看到,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,企业具有敏锐的感觉,从这一角度说,创新技术、创新产品决不是政府“规划”出来的,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把握形成的,而政府则应在扶持、推进与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。作为政府部门,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,不仅包括良好的政策环境、服务环境,更要主动积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配套能力,构建全球性的知识、信息交流平台,拓宽大力度服务创新企业的投融资渠道,致力于形成一流的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、资金链,使苏州的创新活动更有成效、创新成果更有质量、创新发展更可持续。

第四,必须加快提升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。在经济、科技全球化的宏观环境下,各种资源要素按照价值规律自由流动、高效配置,一个地方高端要素的集聚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。这种能力包括行政的能力、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,包括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、创新工作举措等等。从深圳看,没有知名的高校、顶尖的院所,但却正在成为创新人才集聚的高地,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,很重要的原因是深圳在实施创新驱动中,大胆创新思路、理念和举措,以开放创新来集聚、配置全球创新资源。反观苏州,本土创新资源相对不足,而且与深圳相比在城市能级上还存在“短板”,使苏州在高层次人才集聚、财税留成使用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。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,聚焦提升创新能级这一重点,围绕引进高端人才、培育重点产业、做强标杆企业等方面,切实加大土地供给、资金配套、服务创新,以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来增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。与此同时,我们提高创新资源配置能力,更要拓宽思路和眼界,注重向上、向外拓展高端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。所谓向上,就是向国家部委和省争取各种权限下放或在苏州试点,争取各种重大的改革平台、公共平台、研发平台在苏州落地。所谓向外,就是要跳出苏州、发展苏州,把这种能力、这种工作拓展到全国乃至全球,比如,可尝试在美国硅谷等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设立“离岸研发中心”,可尝试在上海、北京等科创资源集中、政策优势明显的地方,组建跨地域的研发平台、孵化器,实现高端创新人才就地为我所用,从而借力提升苏州的创新能级。

    第五,必须在创新发展实践中坚持实干当先。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发生深刻变化,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加深,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,争夺高端人才和掌握原创核心技术的重要性、紧迫性更加凸现,我们只有在创新发展中加快集聚高端要素,牢牢掌握一批具有引领性、颠覆性的核心技术,才能赢得发展主动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,省委对苏州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、寄予厚望,市委十二届七次会就苏州的高质量发展已经作出全面部署,关键在于如何创造性的贯彻落实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提升创新能力这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,切实增强责任感、紧迫感,坚持求实务实落实,强化实干当先、责任担当,以钉钉子精神抓创新发展,一项一项抓落实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路线图、任务表等文件材料上。当前尤其要坚持提升研发能力与集聚高端人才相结合,实现人才引领与创新提升互动互促;坚持突破核心技术与推动产业发展相结合,加快研发技术的产业化、规模化;坚持加大研发创新力度与提升资金扶持强度相结合,促进研发成果加快转化,更好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。从我市的情况看,开发区是苏州创新发展的重要示范与核心引擎,尤其是工业园区、高新区等重要板块,是苏州的产业高地、科技高地、人才高地,是苏州创新发展的“重中之重”,应该充分发挥引领、支撑、带动作用,为苏州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保障。